普洱茶界不可不提的一個群體——石屏商幫
茶友網首頁 個人中心
下載APP 下載APP
手機訪問 手機端二維碼

普洱茶界不可不提的一個群體——石屏商幫

黃昏時分,登上秀山,向東看出去,落日的余輝均勻地灑落在眼前的盆地中央。這是個嬌小的盆地,面積不足30平方公里,村莊星羅棋布。一些古老而高大的鄉(xiāng)村建筑在夕陽下挑起顯眼的輪廓,透露出某種曾有過的尊貴身份。

在《走西頭》里,我讀到這樣一句話:“沒有石屏人,就沒有普洱茶的今天”。石屏,一個滇南小縣,一個遠離六大茶山數百公里的撮爾小城,它與普洱茶,究竟有怎樣的淵源,乃至于孫先生得出這樣的結論呢?

約250年前,第一批石屏人趕著馬幫,跨越紅河哀牢、李仙無量,抵達易武,砍開雨林,開始與當地少數民族進行茶葉貿易。這是一筆利潤豐厚的生意,隨后,更多的馬幫從石屏出發(fā),先后到達易武、倚邦地區(qū),為了長期經營,許多人舉家遷入,從此定居在雨林深處。他們是第一批真正定居易武地區(qū)的內地漢人,其中包括同慶號創(chuàng)始人劉漢成,車順號創(chuàng)始人車順來,以及云南文化名人袁嘉谷的宗族等等。大約在100年后,這些人有了一個整體的名字:石屏商幫。他們隨后在當地傣、哈尼、瑤等世居少數民族的汪洋大海中,建立了一座絕無僅有的漢人移民城市——鎮(zhèn)越。在一個很長的時間里,無論從語言文化、風俗習慣乃至心理認同上,很多人都把鎮(zhèn)越稱為“另外一個石屏”。鎮(zhèn)越,正是今天的六大茶山的核心地區(qū)——易武。

年近古稀的易武人何明忠在2003年的采訪中,操著正宗石屏口音,數次提到石屏,神情仿佛昨天剛從石屏趕到易武,沉浸于回顧家鄉(xiāng)往事。而實際上,他的祖先至少在100年前就移民易武。擁有數百棵古老茶樹的何明忠出身易武制茶世家,他的家族正好經歷了一段馬幫——販茶——移民——種茶——制茶——貿易的完整歷史。從某種意義上看,這段歷史,可視作易武開發(fā)史的縮微版本。何明忠依稀回顧起先輩的祖籍,清晰記得一個叫“十老寨”的村莊。今天這個村莊的所在,正位于上文提到的那個人多地少的小盆地——石屏寶秀鎮(zhèn)。

而追溯歷史的更深處,易武移民的祖先——石屏漢人本身,其實也是移民。從明朝初年開始,當大批江南漢人移民云南時,少數人就看中了哀牢山麓、紅河岸邊、異龍湖畔的肥美盆地——石屏。據說石屏一詞并非漢語,而是當地少數民族語言的轉音。民國以前,石屏曾一直被稱為“石坪”。當大量移民先后進入這片多石的地區(qū)之后,他們帶來的先進內地文化,也得到完整繼承,并被發(fā)揚光大。明清兩朝,石屏文風鼎盛,一度成為云南考中進士最多的縣城,而唯一的經濟特科狀元,更在清朝末年被石屏人袁嘉谷高中。值得一提的是,袁氏家族不僅在文化上聲名顯赫,也一度在普洱茶商業(yè)貿易上如日中天。著名的宋聘號茶品,與這個家族有密不可分的關系。

號稱“山川東迤無雙境”的石屏由于擁有較為廣闊的山間平地可供耕作,同時有煙波浩渺的異龍湖水利之便,必然吸引了大量移民涌入,兩百年屯墾之后,雍正年間,一個新的問題開始困擾這個“魚米之鄉(xiāng)”:人多地少。無論物產再怎樣豐饒,石屏終歸不過是云南山間的一塊狹小盆地,如果說文化的興盛在一定程度上與人口眾多相關,那么,隨之而來的吃飯問題,則很快形成了對貧困的恐懼。石屏人必須走出大山,他們必須踩出一條穿越寶秀的小道,前往傳說中財富遍地的西部去,去創(chuàng)造財富養(yǎng)家糊口。如果運氣夠好,興許還能衣錦還鄉(xiāng),蓋上一座深宅大院,光宗耀祖。

來源: 普洱雜志

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